Skip to Content

長期反覆扭傷 關節炎提早報到

文章出處:常春月刊 395期

長時間的習慣性扭傷關節,讓關節老是處於腫脹的情況下,不但可能導致慢性疼痛,甚至還可能提早發生關節炎。

 

 

近年來全民瘋路跑,小明也愛參與馬拉松活動,不過自從某一次跑步跑到一半時,不小心扭傷了腳踝,之後就老是反覆扭傷同一個地方,讓他很困擾。事實上不只是腳踝而已,很多扭傷的部位也都有類似的情況,常出現反覆扭傷同一個部位,這是為什麼呢?

 
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復健科主任陳適卿表示,主要是關節在受傷之後沒有妥善處理,使得看似已經復原了,但其實活動力變小;另外,肌肉力量的控制度也會變差,甚至之後僅短短使用10分鐘,可能就會感覺到酸,這都是肌耐力變差所導致。

 

關節也因為曾經受傷過,可能會比以往鬆弛,受傷後的本體感覺也可能變差,導致走路時的自我調控感覺變得遲鈍,再加上大部分的扭傷都合併有神經拉傷的問題,因此,相關部位的神經調控也同樣變慢了,才會造成同一個部位反覆扭傷。

 

慢性發炎導致關節炎

 

陳適卿進一步解釋,一般的腳踝扭傷,通常是傷到韌帶或肌腱,少數甚至傷及骨頭,其中韌帶的拉傷或撕裂傷最為常見,尤其是外側腳踝的比例最高,主要常在足部突然向內側翻轉的時候,導致前外側的韌帶因此拉傷。

 

韌帶的拉傷或撕裂傷,會降低踝關節的穩定性,平衡反應控制能力也會變差,進而增加再次受傷的機率,使得再次扭傷的發生率高達70%。一直反覆發生扭傷的人,恐怕就會成為習慣性踝關節扭傷的患者,而習慣性扭傷關節,長期下來,關節老是處於腫脹的情況下,不但可能導致慢性疼痛,關節還可能因此提早發生關節炎,甚至出現習慣性脫臼的現象。

 

扭傷3等級 處置方式不同

 

第一度輕微扭傷

當發生踝外側韌帶扭傷時,就醫確定只是第一度輕微扭傷的話,從受傷之後的第二天起,就可以開始進行復健。

 

處置方式:可以把腳泡在溫水裡進行緩和的動作,像是在不痛的範圍內上下活動踝關節,每次約20分鐘,112次即可,一方面利用溫水使血管擴張,一方面上下活動踝關節,以保持關節的活動範圍,不過,事後還是要重新包紮腳踝與抬腳,才能夠避免腫痛發生。

 

第二度韌帶扭傷

如果有較多的韌帶纖維受傷,則達到第二度的韌帶扭傷,會出現比較明顯的腫痛及瘀血現象,由於韌帶的功能及強弱都有受損,因此,比較難治癒,最重要的是韌帶還沒癒合前,必須給予適當的保護,才不致惡化成第三度扭傷。

 

處置方式:最好用護木或塑膠製的支架,甚至是石膏來保護,把踝關節固定在90度的姿勢,並且以拐杖來幫忙走路;至少要3天以上的冰敷,才能改到溫水裡活動,通常需612週才能完全癒合。

 

第三度韌帶嚴重扭傷

萬一整條韌帶都斷裂時,即為最嚴重的第三度韌帶扭傷或韌帶完全斷裂。不僅局部會有明顯的瘀血現象,斷裂的韌帶功能將會喪失,影響關節活動功能,並且容易再受傷。包括退化性關節炎或習慣性脫臼,都是常見的後遺症。

 

處置方式:治療方法分為兩種,第一種保守療法,是以石膏等保護器固定至少12個星期,讓韌帶的功能與強度逐漸恢復,最大的缺點是再受傷率很高;另一種療法則是開刀縫合,必須在710天以內的黃金治療期間手術,才能讓受傷的韌帶準確的結合,以後再發生關節不穩的情形會比較少。

 

扭傷力量大引發骨折

 

當受傷的力量太大,超過骨骼的強度時,就有可能造成骨折,通常骨折發生的位置,以內腳踝及外腳踝居多,少數也會發生嚴重的腳踝粉碎性骨折。由於骨折在外觀上不難判斷,在這種情況之下,一定要找骨科醫師做詳細的檢查,以排除血管及神經受損的可能性,同時要做X光檢查,才能確定是骨折還是脫臼。

 

骨折如果沒有發生位移,則可以不必開刀,只要以石膏固定一段時間即可,但骨折如果位移,則大部分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,而若是踝骨骨折沒有好好復位的話,發生關節炎的機率也很高。

 

常見的物理治療法

 

陳適卿認為,依照個人狀況及需求的不同,物理治療師會設計不同的運動及訓練方式,讓腳踝功能盡快恢復正常,並預防再次的扭傷,以下是常見的復健運動。

 

拉筋運動:

主要拉筋的為小腿後筋,因為小腿後筋的鬆緊度,會影響走路時腳板適應地面變化的能力。拉筋的方式可以弓箭步或是站三角板的動作即可。

 

本體感覺訓練:

腳踝扭傷日後影響最大的地方,就在於平衡感,主要是因為對本體感覺喪失了,為了重新找回本體感覺,最簡單的復健方法就是練習單腳站立,單腳如果可以站立超過30秒就算正常。

 

腳板外旋肌肌力訓練:

腳踝扭傷的情況當中,通常以腳板內翻扭傷占8成以上,因此,扭傷的組織多以外側為主,產生的後果就是外側的韌帶較鬆、肌力較弱,相對的,就要以訓練腳踝外側的肌肉力量來代償鬆掉的韌帶。

 

所以,運動前一定要先暖身拉筋,透過伸展、體操等溫和動作,讓身體逐漸有運動的感覺;平時則要穿合適的鞋子,提供雙腳穩定性與貼地性。

 

急性期PRICE 5原則

 

陳適卿表示,在扭傷的急性期時,也就是受傷72小時之內,應該遵循所謂的「PRICE原則」:

 

Protect(保護):

保護受傷部位、預防再次受傷,此時可使用彈性繃帶或是醫療用膠帶等,來固定患部,避免進一步傷害。

 

Rest(休息):

在做好保護之後,要避免使用受傷部位,以達到充分的休息,如果無法不動,可以使用柺杖來輔助行走,避免受傷組織無法休息。

 

Ice(冰敷):

在受傷初期,要懂得利用冰敷舒緩不適,也就是每隔2小時針對患處作1015分鐘的冰敷,145次,能夠舒緩傷部腫脹的不適。

 

Compression(加壓):

利用醫用彈性繃帶,從腳掌包到小腿中段,主要是藉由局部壓迫患部,避免腫脹情況繼續發生。

 

Elevation(抬高患肢):

最後則是將患部抬高,受傷後前48小時應抬高患處,以促進血液回流,避免患部腫脹。

 

在做完這5個步驟後,最好馬上到骨科門診就醫,尋求專業的意見,讓醫師來判斷最恰當的治療方法。

 

扭傷為什麼要物理治療?

 

陳適卿提醒,不管腳踝受傷的程度有多少,事後的物理治療非常重要,因為扭傷的韌帶可能在2個星期內就痊癒了,但這並不代表完全恢復了,因為癒合的韌帶,強度已經不如從前,而且在受傷的當時,週圍的軟組織以及感覺細胞也同時跟著受傷並且喪失功能,所以,必須透過物理治療來重建腳踝原有的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