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疼痛跑來跑去? 可能得了肌筋膜疼痛症候群

文章出處:常春月刊 399期

疼痛會轉移?當你下巴疼時,可能是因為尾椎的舊傷,將疼痛轉移過來;當你後腳跟痛,可能是小腿肚上緊繃肌束的「激痛點」造成。這種因「激痛點」出現的轉移痛,就是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」。

 

 

李小姐是新手媽媽,沒想到才幾個月,她雙手大拇指靠近手腕肌腱就出現腫脹、疼痛,甚至無法出力。她以為是「媽媽手」上身,就醫後才發現,原來是罹患了肌筋膜疼痛症候群。

 

長期肌肉緊繃,易引起遠端肌肉轉移痛 

 

收治李小姐的復健醫學會理事、復健專科醫師周適偉說,李小姐的症狀跟媽媽手很像,但經檢查診斷發現,她因要餵母乳,每天都要擠奶,她是用右手擠右邊的乳房,左手擠左邊。擠奶時,她的手掌向下,手臂不僅不舒服,肩膀上二頭肌的長頭,也會隨之向內扭轉,久而久之,肩膀肌肉受傷,出現一個激痛點,結果將疼痛轉移到手腕橈側的肌腱上。

 

因此,李小姐不是治療手腕的肌腱就好,而是要從造成疼痛的源頭「激痛點」下手,還有要改變擠奶的姿勢,避免二頭肌長頭的激痛點一再被誘發,疼痛才會獲得改善。

 

深受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所苦的人相當多,但什麼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呢?這是肌肉長期處在緊繃狀態引起的肌肉疼痛。此症候群會出現一條緊繃的肌束,最特別的是,肌束上有激痛點,但疼痛卻會轉移到遠端的肌肉。激痛點平時不會有疼痛感,但按壓後會痛,而原來在遠端會疼痛的肌肉反而會減輕。轉移現象不止「痛」而已,有時是以起雞皮疙瘩、酸、麻、脹等來表現。

 

周適偉舉例說,激痛點出現在小腿後內側(蘿蔔腿處)時,轉移痛可以往下傳,在後腳跟或足底產生疼痛;也可能往上跑,造成大腿或屁股溝旁的薦椎疼痛。再以頸部前斜角肌上的激痛點來說,轉移痛可能後面傳,造成後上背的肩胛骨內側(膏肓)痛,或是往前面走發生前胸痛。

 

6種可能發生原因 

 

周適偉指出,通常患者是抱怨某個部位疼痛,不會想這個疼痛,可能是從其他地方轉移過來。因此,診斷時需確認,疼痛是疼痛處造成,或是從其他地方轉移過來。若是因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引起的轉移痛,只治療轉移處的疼痛,「就變成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」無法徹底解決問題。

 

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指出,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真正病因、機轉還不是很清楚,目前認為只要找到1個或數個激痛點、摸到緊繃肌束、出現轉移痛、疼痛時間超過6週以上等,就可以稱為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」。

 

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和以下原因有關: 

1肌肉扭傷、挫傷、拉傷後,肌肉不斷收縮引起。

 

2姿勢不良或久滯不動,血液循環差,導致肌肉緊繃。

 

3關節受傷或老化等造成。

 

4缺乏代謝肌肉的維生素BCD,以及微量元素鈣、鎂、鋅、錳、鉀等。

 

5甲狀腺功能失調、貧血、代謝異常、肝功能異常、高血脂症等疾病有關。

 

6有焦慮、憂鬱、緊張等個性的人,較易肌肉緊繃,因而發生肌筋膜疼痛症候群。

 

常發生部位:肩、頸、四肢、上背、下背、腰、臀

 

只要有肌肉的地方,就有可能發生肌筋膜疼痛症候群,好發的部位有:肩、頸、四肢、上背、下背、腰、臀等。3040歲的女性較易發生此症候群,潘筱萍認為,可能是女性的體力較差,加上此階段的女性要面臨工作、家庭等多重壓力有關;還有女性對疼痛比男性敏感,疼痛時就會來就醫。

 

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痛感,大多是悶悶的痛,通常不會劇痛,但嚴重時,可能會出現失眠、打嗝、便秘、腹瀉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。

 

潘筱萍說,有13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患者可以找到原因,治療後可以獲得改善。23則是找不到原因,無法根治,症狀會時好時壞,要是碰到感冒、疲憊、天氣轉為濕冷、緊張壓力大等時,症狀就會惡化。

 

針對激痛點治療

 

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治療,是在激痛點注射局部麻醉劑,或是用乾針針刺激痛點。周適偉解釋,肌肉有學習能力,例如不小心跌倒扭傷,肌肉會收縮,產生保護作用,但若是沒人告訴肌肉不需再收縮,即使扭傷好了,肌肉會永遠的收縮下去,結果造成肌肉緊繃,產生激痛點。這時,只要刺激一下激痛點,也就是告訴肌肉不需要再收縮,肌肉就會放鬆,轉移痛就消失了。

 

單純因肌肉緊繃引起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,約治療12次就可見效;比較棘手的是,因關節退化或是關節受傷產生的疤痕組織等造成的問題,若無法直接處理關節或疤痕組織,光是靠復健,效果不彰,疼痛可能會反覆發生。至於其他像姿勢不良引起,就應矯治不良姿勢,要是因甲狀腺功能失調等疾病引起,就得先控制病情才行。

 

泡澡、針灸、刮痧   有助改善疼痛

 

對於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,潘筱萍認為,可以用一些方法來減緩疼痛,譬如說,可泡熱水澡或泡湯,因為3840的水溫可以放鬆肌肉,每次約泡20分鐘。要是肌肉疼痛劇烈時,可以將水溫加熱到4042,有助改善疼痛。

 

另外,針灸、刮痧、拔罐,補充維生素BCD等也有幫助。不過,有人用其中任一種方法,像是泡熱水澡就明顯改善,但有人則是一口氣試了多種,像是針灸、拔罐、刮痧樣樣來,也沒用。潘筱萍建議,每種方法通常要2週,才可看出效果,要是一種沒效,可再試其他的,直到找到適合的方法為止。

 

 

按摩「減敏療法」遠離疼痛

台北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供一套按摩的「減敏療法」。雖然激痛點一碰就痛,不過,可以在這個點上按壓,然後用揉,或是捏、抓、搓等的手法按摩,有點痛沒關係,但動作要輕柔。每次約按2030秒,一天可做數回。「減敏療法」可讓激痛點適應疼痛,不再那麼敏感,約按摩一週就可以感受到疼痛降低。

 

簡文仁說,患者還要學會放鬆心情及肌肉,像部分人就是因為憂鬱、焦慮等引起肌筋膜疼痛症候群,若是能有正面陽光的態度,保持心情開朗,也可以減輕疼痛。疼痛處可以多做伸展,更重要的是,養成運動的習慣,強化肌力、強化健康,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就會遠離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