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守住免疫防線,拒絕帶狀皰疹

文章出處:常春月刊 422期

免疫力低下是誘發帶狀皰疹的關鍵,帶狀皰疹和水痘病毒是屬於同一株病毒,因此,曾經感染過水痘病毒的人,無論水痘有無發病,只要免疫力低下時,帶狀皰疹就可能會冒出來。

 

  

帶狀皰疹(herpes zoster)發作時,病患的身上會冒出一串長條帶狀、群聚性的紅疹、水泡,令人感到疼痛難耐、非常困擾,病灶的外觀看起來,就像是一條蛇纏繞在皮膚表面,所以,又俗稱為「皮蛇」,台語稱為「生蛇」、「飛蛇」,客語稱為「發蛇」,均有類似的意涵。

 

國泰綜合醫院暨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煜彬表示,帶狀皰疹可說是水痘病毒的「餘孽」,由於小時候得到的水痘病毒與後來的帶狀皰疹病毒,都是屬於同一株病毒;兩者不同的是,水痘是由體外首次進入人體的病毒感染所引起的,而帶狀皰疹則是由潛伏在體內的病毒復發所導致。

 

水痘病毒的「餘孽」 

水痘屬於「第四類法定傳染病」,好發於12歲以下的兒童,具有高度的傳染性,主要是經由飛沫或空氣傳染呼吸道上皮、皮膚直接接觸,或是接觸患者水泡及黏膜分泌物污染的物品,進而發生間接傳染。患者的全身皮膚會長滿水泡,並且伴隨著發燒、疲倦、食慾不振、頭痛、肌肉或關節酸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。

 

一般情形下,只要得過一次水痘,就具有一定的免疫力,通常不容易再次感染。雖然得到水痘可以痊癒,但是,水痘病毒卻會潛伏在神經節的裡面,免疫力正常的時候,身體沒有任何異狀,完全不會察覺病毒的存在;一旦等到免疫力變差時,水痘病毒就可能再度活化跑出來作亂,沿著神經來到皮膚上,形成具有危險性的「帶狀皰疹」。

 

侷限型帶狀皰疹占多數 

帶狀皰疹分為「侷限型帶狀皰疹」及「瀰散型帶狀皰疹」。侷限型帶狀皰疹只會在某幾條神經分布的範圍發作,也就是稱為「皮節」(dermatomes)的範圍,出現成群紅疹或水泡的病灶,除非沒得過水痘的人直接接觸,否則不具有傳染性。

 

而「瀰散型帶狀皰疹」的病患,皮膚上同樣會有大面積的紅疹、水泡,而且特徵是遠離主要發病的神經皮節之處,會有超過20顆以上的水泡,代表帶狀皰疹病毒在體內大量繁殖,並且在血液中流竄而散布全身,形成「病毒血症」,就可能具有較強的空氣與飛沫傳染性。但是,發生機率比較低,目前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,而且被感染者通常沒有水痘的免疫力,感染後會發生水痘,而不是出現帶狀皰疹。

 

4大高風險族群

曾經感染過水痘病毒的人,無論水痘有無發病,只要免疫力低下時,帶狀皰疹就可能會冒出來。根據研究顯示,人的一生當中,罹患帶狀皰疹的機率為32%。鄭煜彬臨床觀察發現,有4大族群比較容易發生帶狀皰疹。

 

1類:免疫力低下的人

許多民眾經常熬夜、晚睡,或是工作、精神壓力大,睡眠時間不足夠,造成免疫力下降,還有糖尿病、白血病、癌症等疾病患者,本身的免疫系統機能較差,很容易誘發帶狀皰疹發作。

 

2類:局部皮膚外傷的人

根據研究顯示,局部皮膚外傷,例如濕疹、手術傷口,都容易誘發帶狀皰疹。臨床上,也有不少民眾到海邊玩水、日曬過後,局部皮膚發生曬傷、脫皮,或是鼻竇炎患者神經受損,也會增加發生帶狀皰疹的機會。

 

3類:使用特定治療藥物病患

接受化學治療的癌症病患,以及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、乾癬性關節炎、多發性骨髓瘤(multiple myeloma)、B細胞淋巴瘤患者等,也都是容易增加發生帶狀皰疹機會的族群。

 

4類:60歲以上年長者

隨著年紀越大,帶狀皰疹的發生機率也越高,超過60歲以上的年長者,是最容易發生帶狀皰疹的高風險族群。根據研究統計,一般人發生率為千分之1~1.5,超過60歲以上的話,發生率則增加至千分之7~11

 

胸部、腰部是好發部位

人體全身上下都有神經系統,包括12對腦神經、8對頸神經、12對胸神經、5對腰神經、5對薦神經、1對尾神經,總共有43對神經,各條神經在皮膚表面的神經支配的範圍中分布,根據統計顯示,胸部、腰部等部位,是帶狀皰疹最容易好發的部位。

 

帶狀皰疹發病前期,大部分的病患會感覺皮膚有抽痛、刺痛的典型症狀,有些患者可能只有搔癢的異常感覺;經過3~7天之後,帶狀皰疹沿著被侵犯的神經皮節部位,首先會出現群聚性的紅色丘疹,接著快速進展為水泡或膿泡,這些水泡或膿泡的大小大約是0.1~1公分,並且伴隨著灼燒般的神經性疼痛症狀。而群聚性的水泡就是帶狀皰疹最典型的症狀,水泡收斂形成痂皮後脫落,至少需要1~2星期的時間,整個疾病發展過程大約2~4星期。

 

留意非典型症狀,以免過度診斷

鄭煜彬提醒,有些病患的帶狀皰疹發生在腹部,雖然有產生疼痛感,但是皮疹、水泡病灶尚未發生,可能會被當作是腎結石等腸胃道疾病;也有患者的帶狀皰疹長在胸部上,同樣會有疼痛、刺痛等感覺,而誤以為是心肌梗塞等心臟疾病。

 

除此以外,發生在腹部肚臍附近的帶狀皰疹,由於神經受傷,導致患處肌肉無力,皮膚可能垂出一塊,外觀就像是疝氣一般,稱為「假性疝氣」。另外,帶狀皰疹病患也可能發生單側肢體無力的後遺症,通常經過數星期至數個月,就能自然恢復。

 

這些非典型症狀對身體並無大礙,但是如果病患就醫時,未告知醫師曾經發生帶狀皰疹,而被當成其他疾病過度診斷,例如接受電腦斷層掃描檢查,承受不必要的輻射暴露,反而對健康有害,甚至發生過度治療,都不正確。

 

抗病毒藥物才有效,把握黃金治療期

治療帶狀皰疹時間點非常重要,發疹3~4天之內,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效果最好,也能預防發生帶狀皰疹後神經痛;若是超過4天以上才治療,治療效果會比較差。使用外用藥膏並不適合,不但沒有治療效果,更會延誤治療時機。

 

標準治療藥物有口服抗病毒藥物acyclovirvalacyclovirfamciclovir,或是針劑型抗病毒藥物Acyclovir,視病人發病時間使用約3~7天,水泡就不會再增加,並且進一步結痂脫落。醫師會根據病人的嚴重程度,來選擇口服或是針劑抗病毒藥物,大部分的患者可自行在家服用抗病毒藥物。

如果帶狀皰疹發生在臉部的第一對三叉神經、第二對薦神經,可能影響視力或大小便功能,甚至需要插尿管,則可考慮住院治療,並使用針劑型抗病毒藥物。

 

無法完全根治,施打疫苗降低發生機率

鄭煜彬強調,目前帶狀皰疹無法完全根治,當免疫力低下時,就有可能再次復發,因此,建議60歲以上年長者,可以施打帶狀皰疹疫苗。根據研究統計,帶狀皰疹疫苗能夠提供長達10年的保護力,可以降低帶狀皰疹發生機率51%,並且降低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機率達66%。

 

施打帶狀皰疹疫苗時,可以與流感疫苗一同施打,但不能跟肺炎鏈球菌疫苗一起,以免效用減弱。若是曾經發生帶狀皰疹,3年內再次復發的機率較低,建議間隔3年之後,再施打帶狀皰疹疫苗,比較符合經濟效益。

 

皮蛇繞一圈會死?

老一輩的人說皮蛇繞身一圈會死掉,真的會如此嗎?鄭煜彬認為,這是民間謠傳,完全沒有根據可言,也不曾發生過皮蛇繞一圈而致死的案例,民眾不必過度恐慌。

 

事實上,帶狀皰疹造成生命危險的機率很低,絕大部分的患者只有單一神經皮節會長帶狀皰疹,即使免疫力非常低,帶狀皰疹侵犯多條神經皮節,要長在同處雙側神經皮節的情形,也就是繞過脊椎形成一圈,在臨床上相當少見。國內有史以來,也僅有報告過一例雙側神經皮節長帶狀皰疹(繞一圈)的個案,而這名患者經過治療之後,順利康復,並未死亡。

 

不過,長在臉部三叉神經的帶狀皰疹,危險性會比較高,除了影響皮膚外觀之外,還可能影響視力、聽力,甚至造成腦栓塞、腦出血。由於三叉神經從腦部發展,沿著血管發散到皮膚表面,如果帶狀皰疹嚴重侵犯整個三叉神經,不只影響神經功能,也可能造成血管受傷發炎引起腦栓塞,或是血管破裂造成腦出血。

  

免疫力低下是誘發關鍵

鄭煜彬強調,免疫力低下是誘發帶狀皰疹的關鍵,人體的免疫細胞主要為B細胞、T細胞、NK細胞、巨噬細胞,其中帶狀皰疹與負責細胞免疫的T細胞與負責抗體免疫的B細胞較有密切關係。當這兩種細胞數目減少、免疫力下降時,就沒有辦法壓制住帶狀皰疹病毒,導致病毒再度活化,並且大量增生,最終帶狀皰疹沿著神經分布的皮膚冒出來,在各個部位都可能發生。

 

帶狀皰疹抗病毒特效藥即將納入健保

根據健保署統計,台灣每年大約有20萬多人罹患帶狀皰疹,不過,治療帶狀皰疹最有效的抗病毒特效藥物,卻不是每位患者都能使用,是有條件給付的,能夠透過健保給付的患者,只占了整體患者約13,也就是說,大部分的患者得自費購買抗病毒特效藥。

 

自費藥物的額度,依據不同種類的藥物,每個療程大約需要數百元到千元不等,因此,皮膚科醫學會向健保署提案,建議放寬抗病毒特效藥的給付條件,以便縮短病程,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。健保署即將開會討論,若是能夠順利通過本案,最快可在6月開放給付。

  

6招預防帶狀皰疹

1、施打帶狀皰疹疫苗。2、早睡早起。3、均衡飲食。4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5、避免壓力過大。6、避免皮膚外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