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「預防」重於「偵測」 胸部X光 早期肺癌照不出來

文章出處:常春月刊 337期

讓年輕、健康、非高危險群的人,每年照一張胸部X光企圖篩檢早期肺癌,無疑是大海撈針,更正確的做法,應該是提高民眾對於肺癌相關症狀的警覺性,並針對高危險群提供更好的篩檢工具。


胸部X光可說是最常見的檢查項目之一,一張X光片可以呈現很多事實,人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X光片上的主角 - 「肺臟」,也因此常將胸部X光與偵測肺部疾病畫上等號,尤其是難纏的肺癌,然而,透過胸部X光篩檢早期肺癌,其實並不容易,也沒有實證依據。


肺癌難以早期發現,據臨床統計,約僅7%的肺癌病人在第一期才被確診,高達76%的病人發現時已進入第三期;而以肺癌五年存活率來看,第一期患者達70%、第二期53%、第三期12%、第四期4%,充分說明無法早期診斷嚴重影響肺癌患者的癒後情況,成為肺癌治療的瓶頸。


胸部X光為什麼很難偵測早期肺癌,主要原因包括:影像解析度較差、肺癌惡化速度太快、肺部良性結節及纖維瘤攪局。


絕大多數的民眾都有拍胸部X光的經驗——要吸飽氣,讓肺臟擴張得愈大愈好;手叉腰或抱著機器,拉開肩胛骨,以免重疊影響肺臟的成像……,因為X光片是平面的,而胸腔的結構卻是層層疊疊,上述步驟就是希望盡可能看到最完整的影像,但仍難以避免因重疊結構 (例如肋骨、鎖骨、胸骨) 導致漏失診斷。而隨著數位化影像的進步,X光片的解析度已有改善,但解析度仍然比不上電腦斷層;當然,判讀X光影像時微調視窗的對比,或增加反黑視窗的影像,有助提升判讀正確的結果。


倍增速度驚人的肺癌


對於放射科醫師來說,拍攝時的技術性問題、許多重疊造成視覺死角難以克服,而更大的影響是腫瘤增長的時間因素。


不同癌細胞的分裂速度不同,稱為「腫瘤倍增時間 (Tumor doubling time, TDT )」,而肺癌的倍增時間平均為166天,最短67天、最長約200天,也就是說,肺癌從「看不見看得見」的過程最短只有2個月,今天的X光片沒有問題,不保證2個月後不會發現問題;即使以最長200天、將近9個月的倍增時間來看,變化也在1年內發生,亦即每年做一次胸部X光檢查,也會超過肺癌的倍增時間,因此不容易早期發現。


另一方面,一張X光片可能看到許多無法分辨良性或惡性的結節,研究發現,有經驗的專科醫師在0.2秒內可看出一張胸部X光片中70%的病灶,而延長判讀時間10分鐘,結果只會把更多假影當成病灶(假陽性增加),在民眾對疾病的焦慮及醫師避免醫療糾紛的壓力下,創造更多步步為營的檢查,卻未必有助於早期肺癌的篩檢。例如,研究顯示小於4~8mm的結節約6%是惡性,94%是良性,因為太小,不適合也不必要冒風險動手術,但它的存在需要定期追蹤,卻往往令人焦慮。


研究顯示,大於8mm的結節有50%為惡性,此時可直接透過顯微手術切除,或考慮每隔3612個月追蹤,若結節有長大跡象,可做組織切片或切除。而從肺癌倍增時間來看,超過2年大小沒有變化的結節,通常可判斷為良性,這時需要有之前的胸部X光片以供比較,民眾亦應提供之前在他院的X光片給醫師參考。


胸部X光之外的選擇


「定期追蹤」對許多身懷結節而無症狀的健康人來說無疑是種折磨,期望有更好的方法能提早揭曉答案,但目前的篩檢技術還難以克服,以近年來熱門的PET為例,對於1~3cm的結節,PET的靈敏性為94%、特異性83%,但仍無法分辨8~10mm的結節屬於良性或惡性。


由此可知,讓年輕、健康、非高危險群的人,每年照一張胸部X光企圖篩檢早期肺癌,無疑是大海撈針,更正確的做法,應該是提高民眾對於肺癌相關症狀的警覺性,並針對高危險群提供更好的篩檢工具。
以低劑量的電腦斷層(CT)和胸部X光相較,對肺癌的高危險群(例如吸菸人口、有家族史、特殊職業者……)來說,是較理想的篩檢工具。報告顯示,548340~70歲沒有症狀、不吸菸人口中,CT找到19例肺癌患者(占0.3%),大小約1.7cm,這群人同時被X光篩檢出的只有4例;而另一項針對355260歲以上沒有症狀、抽菸人口中,CT找到64例肺癌(占1.9%),其中82%在第12期。


因此,對於肺癌防治,重點應該在於「預防」而不是「偵測」。改變不良生活習慣,尤其是戒菸、避免有害的環境(如二手菸、石綿、空氣污染)……,才是遠離肺癌的關鍵。